雪隆会宁受访中国报
祖自何方.會寧
同飲綏江水.海外享成就
四會廣寧一家親
蘇志鴻(前排中)率領理事接受本報訪問,前排左起為黎志平及劉國強;后排左起為陳德隆、教育主任葉光輝及公關主任申炳華。
報導:許慧瑩
攝影:李志強/部分受訪者提供
“會寧”是四會和廣寧的簡稱,兩地鄉親同飲綏江水,語言風俗相同,旅居海外鄉親如同一家,建立的社團組織多稱為“會寧”。
廣寧縣古屬嶺南百粵地,秦朝時屬南海郡,漢代屬四會縣管轄,1559年分為兩縣,1952年合併,1954年再分開,1958年再合併至1964年再分開管轄直至現今。
雪隆會寧會館會長蘇志鴻指出,根據史料記載,四會市和廣寧縣是廣東省著名僑鄉,四會和廣寧人移居海外,始于19世紀初期。
他說,四會和廣寧華僑分布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,有30 多萬人,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。
“廣寧人在海外適應性很強,憑著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精神,勤儉持家,艱苦創業,部分華僑逐漸成為富商、橡膠園主或礦場主,具有一定經濟實力,為居住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。”
團結互助
蘇志鴻說,四會和廣寧華僑在居住國,多數居在同一地區,保持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家鄉的方言、習俗及生活方式。
他說,許多四會和廣寧同鄉聚集的地方,形成了四會街、四會區或四會村,隨著華僑社會的發展,一種以血緣、地緣、業緣關系為基礎,以團結互助為宗旨的華僑社團逐漸發展起來。
“四會海外僑團組織最多是在馬來西亞,有全國性的會寧總會,也有州屬性及區域性的會寧公會。”
他說,各地會寧社團本著增進鄉誼和團結、加強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的宗旨,開展了跨國家、跨地區的聯誼活動。
他說,我國估計有20萬會寧人口,雪隆會寧會館則有900多名會員,當年男同鄉從事“三行”為主,女性則洗琉瑯維生。
為同鄉謀福利
成立會館興學育才
雪隆會寧會館會長蘇志鴻指出,雪隆會寧會館成立于1924年,由于會寧源自廣東省四會市與廣寧縣兩邑族人聯合組成的會館,所以會名揀取兩邑之末一個字,取名為“會寧”。
他說,兩年后,該會也在廣東義山成立總墳。
他說,該會大力推廣同鄉福利,興學育才,支持鄉賢在孟沙創設力行華文小學,過后再在文良港四會村設育才華文小學校。
“一直到我國獨立后,兩所學校悉遵政府教育政策,改為國民型華小,惟兩校的董事會,一直以來由本會擔任。”
他說,正當該會大事擴展會務當時,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會務全部停頓,直到馬來亞光復,才逐步重整會務,唯大部份的文件均遭損失,有關事跡已無從稽考,實為一大憾事。
“在中國法律上,我國華裔只是外籍華人,並非僑胞,我們是實實在在的馬來西亞人,但不否定的是我們的祖先來自中國四會縣,所以心中還有念著一種情愫。”
他說,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居住環境的影響,會寧的語言、風俗文化方面已沒有太多保留,會寧同鄉一般只有在特別的節慶中烹煮家鄉菜餚享用,惟大部分新生代都已不諳四會話或廣寧話。
“而在本地的阮梁佛廟也已不完全是由會寧籍人士管理。”
土地資源豐富
柑桔之鄉享譽京華
四會柑桔清甜爽口,蜜味無渣,曾被列為貢品而譽滿天下。
四會擁有“魚米之鄉”及“柑桔之鄉”的美稱;廣寧則是中國著名“竹子之鄉”及“武術之鄉”。
雪隆會寧會館會長蘇志鴻指出,四會市位于中國廣東省中部偏西,珠江支流綏江下游。
他說,四會是嶺南古老縣分之一,始建于秦代,距今2000多年歷史,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。
他說,四會是廣東著名僑鄉,屬珠三角經濟開發區,有“魚米之鄉”、“柑桔之鄉”的美稱。
“四會種植柑桔已有400多年,曾被列為貢品,享譽京華。”
他說,近年,中國市委、市政府引導及鼓勵農民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,發揮土地資源優勢,大力發展柑桔生產。
他說,2001年四會市被國家林業局評為“中國柑桔之鄉”,四會沙糖桔被評為中國名優果品。
玉器集散地
“雖然四會並不出產玉石,但卻是廣東其中一個最大的玉器集散地,因為四會雲集了各地的玉器技師,成為廣東玉器加工中心。”
他說,近幾年,四會市委、市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,實施“工業立市”戰略,走工業園模式發展,創辦13個市級工業園。
雪隆會寧會館第二副會長黎志平指出,廣寧位于廣東中部偏西北,地處北江支流綏江中游,是山區縣和革命老區,是中國著名“竹子之鄉”及“武術之鄉”和中國文化先進縣。
他說,2005年10月26日,廣寧再添一枚國家級品牌“中國沙糖桔之鄉”,在1992年,獲得中國國“武術之鄉”稱號的廣寧縣,設有20多間民間武館,常年習武者17萬多人。
他說,廣寧的“南獅”、“山獅”也走出國門比賽,屢獲大獎。
四會廣寧話語系相近
雪隆會寧會館第一副會長劉國強指出,四會話與廣寧話語系與標准粵語相近,惟兩者之間音調有稍微差異。
他說,此外,客家話在會寧也算普遍,客家人早期從北方到四會及廣寧定居,所說的客家話也參雜了會寧土音。
他說,四會話“去哪裡”唸作“去邊虛”,“吃飯”唸“也飯”,而廣寧話的尾音則有稍微不同。
他坦承,會寧話的土音太重,往往會被其他籍貫嘲笑,其中如“到城市購買金飾”,會寧話唸“落坡(吉隆坡)買Gan He”。
兩佛一仙祀一廟
他說,50、60年代,吉隆坡文良港有一個四會村,村民幾乎百分之百是四會人,后來因政府徵用土地,村民分別搬遷到蕉賴、士拉央、靈市千百家村、文良港熱水湖及增江北區等地區。
“由于四會村村民都是四會人,當時保存許多四會的文化習俗,而目前雪隆區,以靈市千百家村為最多會寧居住的地區。”
他說,當年先賢從中國南來,也特別帶來會寧“兩佛一仙”,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供奉,也就是目前的“阮梁佛廟”。
他說,白沙羅中華小學原校“白沙羅華小”當初就是借用位于白沙羅的阮梁佛廟,作為臨時校舍。
他說,在中國四會及廣寧,“兩佛一仙”,即阮公聖佛、梁公聖佛及文氏貞仙是分開設立的佛廟,惟在我國,會寧同鄉則將“兩佛一仙”供奉在一間佛廟裡,且命名為“阮梁佛廟”。
早年不富裕很節儉
烹美食不浪費
■芋梗炒雞什
■四会濑粉
會寧人刻苦耐勞、生性節儉,從會寧美食即可一窺究竟。
雪隆會寧會館公關主任陳德隆指出,會寧人的美食主要以醃製配料為主,所以大部分菜餚都帶有酸味,非常開胃。
他說,早年的會寧人並不富裕,惟擁有節儉美德,吃雞時,除了品嘗雞肉,就連雞只的內臟也不浪費,加入醃製過的配料,烹煮出一道又一道的佳餚美食,有關菜餚更流傳至今。
“其中仁面燜鴨、芋梗炒雞什、廣寧酸鴨、黃瓜酸燜鴨、黃瓜酸炒雞什、會寧芋頭口肉、會寧家鄉瀨粉及四會枕頭粽子等。”
他說,其中枕頭粽子最為特別,與一般的三角形粽子不同,相信是因為會寧人早年家庭孩子多,將粽子做成枕頭般,可以直接切成多片,讓全家人一同享用。